日益边缘化 合资自主并不明媚的忧伤

2024-08-16 64浏览
1个回答

4年发展后合资自主品牌整体日益边缘化,产品多源于老平台,欠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积*性亟待调动。

尾标为“长安标致雪铁龙”,车头上则为长安V字标——上个月,逸动纯电动汽车在长安PSA深圳基地下线,据悉,未来其合资自主品牌会基于长安逸动纯电动版继续发展,因此这被视为是长安PSA开启合资自主的序幕。

4年前,当合资自主产品初入车市之时,业内曾预测合资自主的规模至少会达到200万辆,合资自主也一度被称为中国车市除合资和自主之外的“第三*”。然而时至今日,多家企业的合资自主品牌发展得并不乐观,合资自主的成绩单已经不被关注,品牌也日益被边缘化。销量低迷,突破受阻,近日某合资自主品牌更是被曝出上半年月均销量不足200辆,连续三个月产量为0的尴尬数字。

浪潮中的合资自主品牌,有的已悄无声息,有的仍在艰难中谋变。其实走出困境不但要抓准政策的风口,也要在过往的经历中找出问题,才能继续前行。

源于政策,困于市场

事实上,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十一五”规划中,新的产能需要有“自主”二字打头,这成为合资自主品牌诞生的缘起。

曾经的雨后春笋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近30年“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被业内认为并不算成功,原因就是“洋品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仍然远高于自主品牌。于是政策要求相关部门保证在十二五末期,使自主品牌的销量达到国内总销量的50%。而相关部门计算后发现,单依靠已有自主品牌无法实现目标,于是要求合资企业上马“自主”,以完成目标。由此,各种合资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思铭、理念、开利、天越等品牌迅速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成为市场上的新生力量。

仔细翻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可以发现,关于合资自主的消息开始于2011年,受政策的影响,广本、南北大众、长安马自达等合资企业都发布了合资自主的车型或规划,并在随后的两年中迅速发展。可是到了2014年,合资自主的问题逐渐暴露,销量也一蹶不振,有的企业甚至在公布一个名字或者拿出一辆样车之后就再无下文。

新能源是条路

但是政策的风向仍然给了合资自主新的机会。2014年两会期间,工信部将“汽车强国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并提出“汽车强国”的明确标准。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希望中国汽车行业的综合实力强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反超。

于是华晨宝马、奇瑞捷豹路虎、广汽丰田等企业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合资自主车型。宝马“之诺”纯电动汽车的出现正契合了这一政策,但宝马方面同时表示,未来是否会生产低于宝马的传统动力车型仍要“以市场需求为准”。有媒体援引一位车企高层的话称,合资自主*终会“生于政策,死于对策”,如果按现在这种做法,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源于外方,困于老旧

“都是模仿老旧车的样子,换汤不换药,知名度太差。”提到合资自主品牌,一位打算换车的车主如此评价。其实不仅是消费者对合资自主品牌颇有微词,经销商也对这个“混血”的产物没那么热心,在一些品牌的4S店,记者看到其相应的合资自主车型要么没有展车,要么放置在角落。

后续工作不足

其实,尽管是政策的产物,但合资自主品牌出现的本意并非仅仅是应付政策。合资自主依靠海外成熟的技术,通过合资双方自主研发生产新的车型,按理说应该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据了解,合资自主的产品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导入合资品牌旧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然后再寻求自主研发;二是瞄准新能源汽车,由外资主导开发;三是合资自主生产中国本土品牌产品。而前两种方式,都需要建立新的品牌、然后辅之以全新的开发及渠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合资自主企业选择的仍是**条路径,虽然导入了旧平台生产了产品,却没有进行自主研发,或是研发能力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产品老旧,缺乏持续竞争力,*终被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