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产能为何要避免老调重弹

2024-08-08 180浏览
1个回答

在2015年的收官阶段,行业再一次出现了产品多投放、库存高积压的冷热不均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新车的扎堆上市,各个企业都在试图抢占有限。还因为落后产能的赖着不退,也让市场的拥挤状况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从预警指数的居高不下,确实很难想到国内淘汰落后产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换句话说,无论是制造、还是市场,都是需要有进有出的,才能够显示出发展平衡的效应。如果仅仅是不顾一切的进、而不考虑出的话,不但回使产品的新旧更替难以保障、就是市场的容量与消费的合理性方面,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虽然说,现实的国内汽车状况,存在着刻不容缓淘汰黄标车、对不达标车型的准入进行限制以及也存在着竞争过程中的企业停产车型等问题,但就是由于企业与企业的出发点不尽相同,由此而出现了制造层面的众生相,这样所形成的高库存问题以及淘汰落后迟缓现象,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样一来,过时产品的挤压不断,再加之地方保护现象的突出,从而也就使淘汰落后问题变得举步维艰。为此,在以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或许还能够说得过去,而现在,随着车型的不断推新以及新技术转变越发频繁的时候,再不能解决好淘汰落后问题,就很可能会使这些问题成了发展的*大障碍!这或许才是淘汰落后不能仅仅靠应付的关键所在。

在淘汰落后的产能方面,早已经就制定了针对业界解决过剩问题的对策,但时至今日,不仅该淘汰的制造,仍很难顺利退出;而且也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翻身,不顾一切地推出新车型,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一两款新车改变命运。其实,这既不能对淘汰落后问题有相应的积*作用;同时,也对于市场的库存问题、形成了非常不好的牵制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转型迟缓、政府的地方保护问题明显以及市场的准入参差不齐,这些都是造成淘汰落后问题不得不拖延的关键。所以,要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解决好为新制造产品腾出空间的问题,就会使现有的市场越来越窄。

在企业的技术与制造转型方面,谁都知道,汽车作为支柱性产业,油水自然不少,但从制造需要硬件条件与软件优势的角度上看,仅仅是承袭以往的简单粗放的制造,显然是无法满足现阶段市场需求的。特别是,在模仿产品与模仿技术越来越流行的情况下,似乎只要得到一笔贷款,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搞定一款或多款车型,这就使本来诸多不符合业界要求的制造,变得随随便便就可以过关,这或许才是*需要严格对待的问题。别的不说,在工信部造就推出的几十家退出企业以后,又有谁会立竿见影的转型,更多的还是得拖就拖,这确实反映了退出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而在地方保护的问题上,似乎有一种不很健康的概念,直接影响着造车企业与相应的管理部门。那就是,进入汽车制造荣耀、退出则更难承受!以汽车制造为例,同时又是具有综合产业群以及多渠道同步发展的特点,这就使得政府在对待汽车企业方面,更不愿割舍已有的产业,所以,在一些地区,就明显的出现了企业能救自救、不能救也要死马当活马医的问题,这恐怕才是*不符合现阶段新制造需求的大问题。由此就不难看出,一些早已在各方面都落伍的企业,可能就是想方设法推出了一两款新车,就会是企业不断地维持,这就成了企业退出难得关键所在。

而针对市场的准入参差不齐问题,其实也是造成了现在这种淘汰落后难的主要结症。由于以往的市场准入存在着标准的参差不齐以及对待标准也有能虚做假的事件出现,这就给市场的准入标准,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市场的标准,既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规定,那么,在这种规定下依然能够出现钻空子问题,只能说法规的戏化程度有待深化。这就需要从规定的细化入手,并针对性的建立处罚机制,这才是通过强力手段淘汰落后**办法。试想,如果标准上能够细化到对落后产能的处罚,用于奖励先进方面的话,那么,现有的落后产能就会因做不好还有赔钱这一项、而不得不知难而退。所以,在市场新车不断推出以及高库存预警越来越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只有对落后产能出重手,才是让国内汽车更有生命力的重要一环。否则,一旦淘汰落后的政策力度不够、具体的执行手段跟不上以及对地方保护睁一眼闭一眼的话,轻则会使不达标的车型越来越在市场泛滥、重则就会直接拖慢国内汽车发展的速度,这才是*得不偿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