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杰:公车改革为何吸引目光?

2024-09-23 138浏览
1个回答

今天看到多家媒体谈公车改革的事情,即9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动员会,全面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突然想起来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谈到这个事情,朋友说如果是企业进行用车改革,进行相应的交通补贴可能没有人关注,是不是现在的公务员太苦了?事实上,全完不是这个样子,企业的交通补贴是自己员工辛苦挣得钱来补贴员工,公务的交通补贴则是另外一码事。

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的原因是这部分交通补贴又或者公车费用来源是公共财政,说白了是你我的钱,我们交的纳税钱或者国有资本的红利,这部分资本的敏感性,让大家对于行政成本产生了置疑,所以,你取消公务用车也好、发放交通补贴也好,我们希望能够让我们的行政成本性价比*高,至少公共服务人员的福利制度小于我们普通民众的平均值,这些可能才是根本。

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关注公务交通补贴的时候,关注的点不应该是这部分钱来自哪里、也不应该是部长助理该不该配车、更不是市内交通出差该如何论处的事情,而是从公务公车的合理性、公平性进行论处,这样才能回到事情的本源,才能让整个事情操作起来,更加合情合理、让人信服。

**、公车改革是一种态度、不要存在特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车辆,取消副部级(不含)以下领导干部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此次涉及公车改革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各部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部门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参公事业单位等约90家中央单位,人员范围是在编在岗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关于公车改革这个事情,本身来讲就是个姿态很高的事情,按现在的流行网络用语来讲,属于“逼格”很高的事情,这个时候来讲,姿态放出来了,大家都在看着呢,这个时候讨论没有副部级级别的人士应不应该享受公车待遇,有点不太合适。

所以,如果在这样的一个风口浪尖去搞一些特殊的待遇,相比这些处在如此高位的人士脑袋没有这么简单,当然,这些事情也更加容易让这个事情顺利进行。

事实上,关于公车的问题,*大的害处不是公车花费了多少钱,而是这部分资金以及特权效应带了巨大的社会不良习气,这部分来讲前几年几起非典型车祸,包括“我爸是李刚”等情况也看的出来,现在我们要进行转型,要从原来的管理者的角度逐步转换成服务者,当然转变这个角度和思路需要一个适应和改变的时间,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为底线的一条便是如何保证我们社会不以拥有特权而洋洋自得,这个谈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苦难的,毕竟多年来形成的这种劣根很难割除,别瞅别人,你想想自己身上没有么?换成你在这个位置,你的转变容易么?

所以,特例在公车改革的领域万万要进行杜绝。

第二、重点是如何审计和监管。

关于公车改革,如果性质已经确定了,正如我们看到文件上谈到副部级一下取消用车的定性一样,这个时候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不应该是该补贴400元还是500元的问题,而是如何审计和监管,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否则的话,我们此前设计的文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如前段时间,深圳某地的警用理发费用一样,这明显就是一种擦边请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到,当下要从上至下去执行这个文件,现在很清楚的一点是谁来审计整个财务报销系统有没有问题?谁来监管这个事情能否正确执行?

其实,这几年关于行政成本降低的改革很多,有些效果确实不错,比如说公款吃喝浪费的事情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时效,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闻把**白酒放在款泉水瓶子里装,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酒怎么可以这样,它们的价格很高,不符合我们谈到的标准啊,这就是财政报销审计与监管的漏洞和问题,所以,在公车改革方面,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能够有着比较清晰的概念,有着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这方面还需要下足力气。

当然,现在的多数是从更高行政级别来监管下面的级别,这从权威的角度来讲,有利于事情解决,不过如果能够从第三方进行监管和审计,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行政成本的性价比不能减低降额度。

大家都在谈如何降低公务用车费用的事情,在一般公务公车,比如说相关级别的公务人员配车上,笔者和您的观点一样,就是尽量采用自主汽车、同时限制汽车的成本价格,这样的话可以尽可能低降低公务用车的成本,让我们的纳税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过有一点需要在这提出,公务用车并非都是配车,还包括警车巡逻、120、甚至很多地方的校车也属于这个方面的范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地限制所谓的销售价格,而是要考虑更多范围的性价比问题了。

对于汽车领域的人士都清楚,包括购车、用车、维护等多方面购车了公务用车的成本,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仅仅去考量买车的时候应该在什么价位内,明显不能够全面地支持我们的观点,特别是对于120用车、校车等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日常安全问题,我们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更为严格、科学的标准进行考评,这些才是真正的高性价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