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如何控制和处理?

2023-08-25 109浏览
1个回答

1表面处理法。表面处理法主要是包括了表面涂抹法与表面补贴法。在混凝土结构出现细微裂缝,但是浆材不能灌入到细而深的裂缝时就可以采取表面涂抹的方式来对混凝土裂缝进行修补,同时还要求该裂缝的深度要在钢筋表面的发丝缝隙以上,且缝隙处于不漏水状态或缝隙不再伸缩与活动。对于一些出现大面积漏水或者是不确定漏水部位的混凝土裂缝,就可以采用表面贴补的方式来对裂缝进行防渗与堵漏的处理。2灌浆法。灌浆法是在混凝土裂缝补救控制技术比较常用的方法,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细微裂缝和较大裂缝都可以应用该方法对混凝土裂缝情况进行控制,且控制效果较好[3]。通常是使用专业设备将补缝浆液注入到裂缝的砼裂隙,从而实现填充闭塞的效果。虽然比起其他的技术与方法,灌浆法是比较传统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但是该方法的实践使用效果较为良好。3填充法。填充法就是对于一些比较宽的混凝土裂缝可以直接用修补材料来对裂缝进行填充。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且可以将成本控制在*低。当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宽度小于0.3mm时且裂缝的深度较浅或者裂缝中有其他的填充物,采取灌浆法和表面处理法不能达到修补裂缝的要求,因此就可以在裂缝处开V型槽进行填充,从而修补裂缝,减少对建筑功能的损坏。4结构补强法。结构强补法一般用在超荷载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中,如果不能对该类裂缝进行及时的修补与控制就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能。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将已经出现破损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剔除,然后在该破损处将新的混凝土和修补材料填充进去。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技术。在处理建筑施工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时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防范,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混凝土的处理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和避免混凝土裂缝出现[4]。**,需要注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确保混凝设计合理后,为了使的工作性更加稳定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并适当增加增构造筋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要求混凝土结构的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配筋应在0.35%~0.5%之间,不可过于集中,如果存在配筋结构突变而出现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就要在比较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一些容易出现裂缝的边缘位置应当设置暗梁,并加强该部位的配筋,以提高该混凝土结构的荷载力和拉伸力。其次,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等外界干扰因素,要同气候特征结合起来对施工技术进行调整,合理设置后浇缝。在一般气候条件下,要使混凝土的后浇缝间距保持在20~30m之间,该后浇缝的保留时间应该高于60天;当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变更,还可以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后,可以采取综合措施,来对混凝土初始温度、混凝土温度以及温度变化进行控制。可以将容易造成温差裂缝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安排在夜间,可以有效的降低该结构的初凝温度,同时在日间施工时,还可以在沙、石堆场搭建遮阳装置,在混凝土泵送时,还可以采用加盖草袋,并喷冷水的方式来降低水化热温度,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差,避免裂缝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