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很快将走到世界前列吗?

2024-09-10 160浏览
1个回答

1956年,杂志上**次出现不用操控方向盘就能行驶的汽车的构想图。今天幻想已成现实,并很可能在十年后同样显得微不足道:市场调研公司IHSAutomotive预计,2025年自动驾驶汽车数量将达到23万部,并在2035年猛增至1180万部;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预言更直接:未来没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将不允许进城,甚至不允许上路。

至少在1956年,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物之一,汽车在延伸人类双腿这件事上做得不错。但如今,它显然已与人们的移动生活格格不入,于是当“局外人”Google无人驾驶技术曝光后,你能想到的那些传统汽车巨头几乎都有点慌,为了不重演诺基亚悲剧,争先喊出“我也有!我也有!”,然后捧出了各自的自动驾驶汽车——虽然概念不同,但几乎可以肯定,当汽车成为人类可自由利用的“第三空间”,其产生的影响势必将超越交通本身。

人与汽车

或许是由于锚钉效应太过强烈,提及自动驾驶,你很难不**想起Google那款呆萌的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油门、刹车、方向盘,仅有启动和停止两个按键的设计非常符合Google颠覆者的形象。但至少目前看来,在人类与汽车的角色关系上,大部分厂商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没Google那般激进,也许称它们为“自动巡航”更为贴切。

以特斯拉不久前新发布的ModelS车型升级版——ModelSP85D为例,就像人类进化出感觉系统一样,这台车也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反射弧”:车身四周装备了12个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可实现诸如自动泊车、自动巡航、自动控制车速,以及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并能在低能见度下“看清”远方,基本上充当了人类好帮手的角色。

事实上,这也是特斯拉现阶段对“自动驾驶”一词的诠释——让人类握有方向盘。特斯拉亚太区工程总监王文佳向《时间线》表示:“我们提出的自动驾驶概念有些类似飞机,还是需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控制飞机,不是像Google那样完全自动化,这是两个概念,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我们走得技术路径不一样,我们还是想将主动权控制在司机手上。”

同样持此观念的还有百度,他们将重点放在了数据采集阶段,试图通过制作高精度三维环境地图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副院长余凯将人与汽车的关系讨巧地比作“骑士与马”:“万马奔腾时你骑着马,它会寻找路径,但你在任何时间点想去控制,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是控制的主体。”换句话说,作为普通人能够控制的*大机器,驾驭汽车的快感还是蛮重要的,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置身于汽车这样一台听话且安全的机器之中,驾驶者对自我认知的边界会得到扩张,毕竟人类肉身那么脆弱,像骑马一样“驯服”一台大机器还是挺爽的。

所以在王文佳看来,未来人与汽车的关系应该是随心所欲:“我个人觉得,无人驾驶未来在公共交通领域运用得会比较广,至于私人车辆,你买车的目的肯定不是说让车天天来接我,那样租车就能解决了,还是想开车。我预想中的未来是我累了,不想开,就让车自己开,我想开了,觉得路况好,窗外风景不错,随时能自己开。”

无论怎样,自动驾驶都将使开车这件事变得简单。要知道,今天的消费者似乎没有太多耐心——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消费者厌倦说明书的年代,人们已经习惯在屏幕上指指点点,边玩边学,你很难相信未来人与机器(何况是日常相伴的汽车)的关系是要花数千元钱去专门的学校从“倒杆”学起,这可有悖于“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技术哲学宗旨。

当然了,即便如此,王文佳也还是强调了两个令人五味杂陈的存在:“只要还有人开车,驾校就永远存在,交管局也就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