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现离职潮 或成车市危机替罪羊

2024-08-19 194浏览
1个回答

中国汽车市场虽然仍然是世界**大市场,但是汽车企业的日子好坏永远与规模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衡量汽车企业业绩高低好坏的,增长率比产销规模更容易打动人心,同时,增长率也更加容易变成一把杀手锏,负增长将使得那些站在市场**线的高管被迫或者主动离职,以承担市场下滑带来的企业增长不利的困境。

事实的确如此。尽管目前汽车企业的一些人事调整也并不全是因为市场的因素,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长速度的不断下滑,许多汽车企业的高管调整频率加快,一波高管离职潮已经兴起,而且这股潮流目前还看不到有停止的迹象。

奇瑞汽车

*新的一则消息说,现奇瑞营销公司常务副总陆斌目前正欲从奇瑞汽车辞职。

奇瑞是目前汽车企业中高管*为动荡的公司之一,尤为引人关注的就是观致公司方面的孙晓东以及墨菲的加入。同时,在2015年4月份,奇瑞原营销公司总经理黄华琼卸任,高新华任奇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营销公司兼任营销公司总经理。另外,曾在江淮汽车和福田汽车任高管的王朝云加盟奇瑞,并担任奇瑞营销公司执行副总。

奇瑞汽车曾经是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头羊,即使在目前,奇瑞仍然是中国汽车品牌中表现良好的企业之一。不过,近年来奇瑞汽车在品牌的塑造上却稍显乏力,特别是旗下的观致品牌,目前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奇瑞汽车也因此成为高端调整*为频繁的汽车企业之一。

一汽-大众

合资公司中*为引人瞩目的就是一汽-大众。*新的人事调整消息是,原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部长董修惠将接任胡汉杰,出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胡汉杰被调任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此外,一汽-大众品牌公关总监拱兴波调任奥迪客户关系管理岗位,一汽-大众新闻发言人李鹏程则接任一汽-大众品牌公关总监。

根据一汽-大众官方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整体销量实现804098辆,在乘用车市场排名第三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1.3%,其市场份额也同比下滑了1.8%-10.2%。

奥迪品牌的销量也停止了自2013年2月以来连续26个月的增长。今年5月销量同比下滑11%,而6月份同比跌幅扩大至22.1%。受到五、六月份销量下滑的影响,一汽-大众奥迪品牌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3.6%至239536辆。

*新的媒体消息则是,现任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德睿将于2015年底离开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职位,返回欧洲;由现任奥迪产品线战略负责人JoachimWedler接替,后者曾在一汽-大众担任**副总经理。

宝马汽车

2015年6月份,宝马方面也传出了高层变动的风声。有媒体报道称,在今年1月份刚刚加入宝马任职市场副总裁的吴少革,已正式提出离职申请,或将于近日离职。与吴少革同时加入华晨宝马的还有曾经在大众中国担任副总裁的杨美虹,杨美虹也担任华晨宝马副总裁一职。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正式的通知来证实这个消息。

但是,宝马*近的市场表现不佳则是事实。在中国市场,2015年6月份,宝马品牌销量为36,887辆,同比下滑1.3%,但是相比5月份的5.5%的跌幅已经减少了许多。6月是自2005年1月以来,宝马品牌第二次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负增长。

捷豹路虎

*为惋惜的可能就是捷豹路虎大中华区总裁高博。2014年,捷豹路虎的市场形势还是一片大好,2015年就开始走向下坡路。

本来希望凭借国产化能够让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再上一层台阶,谁料想,市场销量却在国产化之后一路下滑。高博离职不能不说是市场因素造成的。但是,当前捷豹路虎的问题,真的就是高博个人的原因吗?

捷豹路虎在中国的整个战略,包括与中方的各项合作规划与形式,应该不是高博一人所决定。因此,高博走了,捷豹路虎的问题可能还在。

此前,在2015年4月上海车展前夕,奇瑞捷豹路虎市场销售与服务部执行副总裁、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机构总裁陆逸已经离职。

比亚迪

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的离职,比较突然。因为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即使传统汽车市场上,也并不落后。

因此,侯雁的离职,或许与比亚迪的战略方向调整有关。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或许拥有IT背景的销售公司负责人,更符合比亚迪的未来需要。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IT公司介入汽车行业,曾经是IT公司的比亚迪,则希望在这种未来的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下,能够紧跟潮流。

一般来说,汽车企业的高层相对稳定才更加有利于其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高层纷纷离职呢?

替罪羊?

企业人事变动是经常发生的,但是高层的调整却不是一种随时可以拈来的选项。一般而言,高层调整更多与市场业绩好坏有一定的关系,甚至也不能排除有些非常优秀的企业高层可能成为业绩不良的替罪羊。

无疑,捷豹路虎大中华区的高博离职,应该与捷豹路虎2015年市场表现不佳有很大关系。

冷酷的市场表现,虽然不是通过人事调整就能够加以解决,但是在目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调整人事或许是资本*快捷的选择之一。

人事魔咒

2010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的重要性还不特别突出,因为市场带来的巨大需求掩盖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饱和程度的提高,市场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不过,企业*大的问题是,企业市场营收增长速度的下滑,到底有多少是市场环境恶化所引发,而管理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能力在其中又占有多大的比重,有时候很难区分清楚。在此情况下,高管选择主动或者被动离职几乎就成为必然。

然而,当市场仍然处于增长速度下滑通道的周期时,人事的变动是否能够挽回市场的颓势,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问题。这个世界上能够力挽狂澜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还有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即是企业管理制度是否更加合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同样的人才面临不同的企业管理环境,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就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效果截然相反。

因此,中国汽车产业恰恰处于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市场增长下滑,政策因素变数增大,企业管理机制转型。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国汽车产业的人才就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才特别是高管的调整就将成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中国汽车人才的巨大风险与挑战,同样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实现自己抱负的机遇。

人才魔方

从汽车企业的角度来看,如何在如此动荡的时期确立自己的用人机制,引入真正有能力的高管,并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管理团队,是致胜未来市场的核心要素。

放权是目前汽车企业领导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论是国有汽车企业,还是民营汽车企业,都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一言堂”的决策陷阱。在一些汽车企业中,许多员工甚至言必谈老板,惶惶然难以回归平常心态。

一般员工如此,高管也如是。如果所有人都凡事必唯老板马首是瞻,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发生问题。企业雇佣大批的员工、管理人才,不是仅仅要做一个人的跟班,而是需要让这些人都将自己的智慧能够奉献出来。

日本企业强调员工意见的采纳,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制度的体现。特别是对于高管而言,如果某些高管在每次做出决策之前,就先要揣摩老板的想法,而不是考虑市场消费者的反馈,那么这样的企业势必要出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领导人的威权。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固然至关重要,但是职业管理团队同样不容忽视。而要让这些拿着高薪的高管真正体现高薪的价值,放权是*好的解决办法之一。

其次,汽车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引进。在中国汽车产业界,汽车人才,特别是高管人才,已然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在圈子内的汽车人才走不出去,圈子外部的人才也很难进入。

这种与其它产业、领域相隔绝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汽车产业技术复杂程度、专业程度更高的结果,却也因此造成了汽车产业本身人才缺乏交流与融合而带来的户枢成蠹的局面。

在汽车产品越来越成为一般消费品的时候,在汽车产业与其它产业呈现更多融合的情况下,跨界人才的引进将成为一种必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外部人才的引进往往能够引发良好的市场效应。

第三,引进人才的视野需要放到全球范围。尽管一些企业实施全球招聘,但是全球人才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流动仍然成为一种稀缺。目前,确有一些跨国公司的人才到中国,但是这些基本都是属于那种跨国公司内部全球不同区域之间的一种工作流动,真正能够到中国的***人才并没有多少,而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担纲公司一把手或者部门一把手的,就更缺乏***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