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的整容术是否真的靠得住?

2024-08-15 55浏览
1个回答

前不久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何还要拼实力?由此想到现代、起亚现如今在中国的处境,各方面没有明显短板的韩系车似乎到了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是该继续靠脸吃饭,还是选择在实力上更进一步呢?

韩系品牌的困局

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无论是德系、美系、日系还是韩系都获益颇丰。虽谈不上名利双收,至少也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人无常势,水无常形,汽车市场亦是如此。伴随着市场变化的总会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无论是日系经钓鱼岛事件后的市占率下滑,还是德系车(一汽大众)因品质及售后问题的销量下降,都不及近来韩系车的份额突降来的那么让人“不知所措”。

整个2014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虽谈不上“惊艳”,但也算得上是稳中有升,然而,不到一年的光景,韩系车却如同遭遇雪崩一般,现代、起亚多款车型销量出现明显下滑。虽然市占率下降、销量下滑之类的事情对于各系车企来说再正常不过(毕竟车市无常胜之将军),但是,韩系车销量的突然下滑来的还是太快,太过出人意料。

于是乎关于韩系车销量下滑原因的分析文章一时间充斥各大汽车网站论坛,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 主流合资品牌组团官降导致的价格集体下探;

② 中国品牌的集体上攻,典型代表就是传祺、哈弗、长安等中国品牌部分车型的热销。

以上两点都算是导致韩系品牌销量下滑的直接导火索,是所面临的外患。

那么,其内忧呢?

一.韩系车的标签

提到汽车品牌的标签,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会很容易想到:美系车豪华大气、德系车皮实安全、日系车舒适省油等粗略的概念。当明确自己的购车需求之后,客户就能很快通过各品牌或好或坏的“标签”,选到自己满意的车。不难想见,这种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品牌标签或多或少的会对客户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然而,谈到美系、德系或是日系,不难发现其品牌的标签无一不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积淀而形成,是品牌独有的或是短期内其他品牌无法企及的。而反观韩系品牌,十多年来凭借合资背景迅速敲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并通过成功的造型得以急剧提升销量。与其他合资品牌相比,韩系车除了价格优势外,其给消费者的印象似乎只是停留在外形靓丽之上。

与此同时,十多年来,中国品牌在改善外观内饰,提升整车品质上已初见成效。于是乎在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的夹击下,韩系车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就可想而知了。而韩系品牌本身尚不清晰的标签,在合资品牌及逐渐崛起的中国品牌的双重打压下,也变得更加模糊了……

从长远来看,韩系车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标签虽然艰难,却是必经之路…

二.现代和起亚的分工

对于这两个韩系品牌代表,很多人都清楚其隶属于同一家公司的背景:共用化的战略无疑降低了许多的研发成本,也增强了其在供应商采购过程中的议价能力。这对于双品牌的初期前期运营无疑有巨大帮助,但对于后续发展,过多的重叠则会影响品牌的扩张。

像现代一样的合资企业采用双品牌的运营战略并不少见,就拿通用旗下的别克和雪弗兰两个品牌之间的关系来说,其品牌的运营策略可谓是相当成功的。别克品牌成熟稳重大气,定位中高端消费群体;雪佛兰品牌年轻激情有活力,定位中低端消费群体。相互之间共用技术共用平台共同开发,但是品牌之间又各自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终保证了别克与雪佛兰两个品牌的互补共赢。

回头再仔细留心一下现代和起亚,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往往是现代刚刚上市一款新车,数月后起亚就紧跟着推出一款同级别新车,其中就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名图和起亚K4、现代IX25和起亚KX3等。

虽说现代也通过调整两个品牌新车的上市时间、拉开新车预售价格方式,来避免现代及起亚品牌的直接竞争。然而,同平台的车、同样的技术来源,如此一来,即便着有造型上的不同定位,也难保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

而大众、通用、丰田得益于其雄厚的实力,在品牌以及产品的分工上做的就更加到位。尤其是丰田,不仅实现了丰田和雷克萨斯两个品牌的区分,更是做到了无论10万还是100万,挂同一个牛头标,居然都能卖的火爆。

要想在销量上获得大的跨越,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必须避免同进同出。共用化的研发思路并不存在大的弊端,但是在*终所呈现的产品上,则需要有明显的风格差异。简而言之:就是要给不同的品牌分别贴上各自专属的“标签”。

如何让起亚摆脱现代的阴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确立双品牌各自的“调性”是韩系品牌脱困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