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合资自主”:被边缘化的第三极

2024-08-15 111浏览
1个回答

曾几何时,“合资自主”品牌在国内车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势不可挡,被称为是比肩合资、自主品牌的车市“第三*”。然而时至今日,合资自主品牌已逐渐淡出,被全面“边缘化”。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目前的行业形态,未来汽车“合资自主”出路又在哪里?

高开低走

2008年,广汽本田“理念”上市打响了进军“合资自主”的**枪。之后,从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到东风本田“思铭”,从北京现代“首望”到上海大众“天越”,从东风日产“启辰”到一汽-大众“开利”,几年间10余个“合资自主”品牌纷纷高调登场,成为市场上的新生力量。业内曾普遍预测,合资自主品牌未来的规模至少会达到200万辆。

严格说来,合资自主品牌并非为市场竞争而生,而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的产物。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近30年“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被业内认为并不算成功,原因就是“洋品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仍然远高于自主品牌。

由于相关政策要求在“十二五”末期,自主品牌的销量要达到国内总销量的50%。而相关部门统计后发现,单依靠已有自主品牌无法实现目标,于是要求合资企业上马“自主”,以完成目标。

同时,相关部门还强调“合资自主”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制定上对合资自主与自主品牌将一视同仁。当时的发展规划曾明确表明:汽车企业要想增加整车项目、扩建产能及跨类生产或投资生产轿车,必须满足中国品牌、自主开发、新能源汽车这三个条件。这样,“合资自主”便成了合资企业申请扩产、扩建的“敲门砖”,纷纷拼了命地往自主堆儿里扎。

但令人遗憾的是,合资自主品牌“高开”风头似乎刚开始,就已现“低走”迹象,问题逐渐暴露,销量一蹶不振。上市不到两年,广本“理念”便由月销近4500辆锐减至不足千辆,而从今年3月开始,其产量甚至归零。而东风本田“思铭”也由起初的月销*高3000辆,跌至目前不足200辆,且从4月起,思铭同样尴尬停产。如今,“思铭”、“朗世”、“领志”等品牌鲜有人提及,“合资自主”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节节败退。经历狂欢后的合资自主品牌,有的已悄无声息,有的仍在艰难中谋变,让人唏嘘不已。

事与愿违

据了解,合资自主品牌的产品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导入合资品牌旧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然后再寻求自主研发;二是瞄准新能源汽车,由外资主导开发;三是合资自主生产中国本土品牌产品。前两种方式,都需要建立新的品牌、然后辅之以全新的开发及渠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合资自主企业选择的仍是**条路径,虽然导入了旧平台生产了产品,却没有进行自主研发,或是研发能力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产品老旧,缺乏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