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口的症结在哪里?

2024-08-12 52浏览
1个回答

虽然汽车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但中国品牌汽车的出口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有数据显示,自2012年国内汽车出口达到100万辆规模以后,中国汽车的海外出口就停滞不前,隐有下滑之势。今年前8月,前10个月累计进口汽车及汽车底盘91万辆,金额达2314亿元,累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3.7%、25.6%。中国品牌出口出现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是海外汽车代理遇难题,地位被动很纠结。

一般来说,汽车出口需要在海外找汽车代理商,除了海外汽车代理商对本国市场行情知根知底外,更在的原因是海外汽车代理商能够对应对突发事件。然而,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加快,海外汽车代理商代理的整车产品越来越多,他们不但要考虑到自身利益,还要考虑到整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益权衡之下,可能反而会控制汽车销售规模。客观的讲,这无疑也成了出口的阻碍之一。

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在销售环节无法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品牌在海外的整车销售就显得有些被动。而如果要重新换汽车代理商,中国品牌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于中国品牌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很纠结。

二是金融环境不稳定,政策成出口壁垒。

在海外拓展市场原本不易,而一些国家政策的多变也会使汽车出口多一层困难。诸如关税的提高、越来越来严苛的技术审核、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汇率的波动、政治环境等,都有可能打乱许多中国品牌整车出口计划的实施。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受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不足的短板就显得越来越明显,单纯依靠低价开拓海外市场的策略于中国品牌车企长远的整车出口业务而言,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俄罗斯因为经济原因和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企业发展于2010年提高了汽车关税,对中国品牌的整车出口就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市场的进口商品平均关税是10.5%,但进口汽车需要缴纳的关税却达到30%。此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卢布的持续贬值,也进一步使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在俄罗斯急剧下降。

三是品牌竞争力不足,销售策略需转变。

一直以来,海外市场都认为中国汽车“出口产品低端、输出市场低端”。客观的讲,虽然“中国制造”已经风靡全球,但我国出口的汽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品牌和产品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销售策略也存在不足。品牌和产品领域的差距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但在销售策略方面其实还是应该可以快速转变。

众所周知,以往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主要销售策略就是低价。但随着海海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一些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也开始重新梳理销售策略。如奇瑞在智利当地引入中国国内已相当普及的体验式营销,使得瑞虎5CVT版一经上市便迅速打开当地市场;又如,根据印度低端市场以本土生产的马恒达汽车为主,而高端市场又有铃木、维特拉等国外汽车品牌的市场竞争格局,长城汽车推出了迎合中端市场的整车产品,也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追捧。

四是中国品牌产品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众所周知,欧美成熟汽车市场对于汽车产品的审核十分严苛,比如汽车排放量能否达到其要求的标准、汽车安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汽车质量是否过关等。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中国品牌开拓欧美市场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成效也一直不明显。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品牌的产品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满足成熟汽车市场的要求。因此,产品力的提升,也是未来中国品牌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必备要素。

应该来讲,近年来,中国品牌无论在品牌还是产品方面的提升是明显的,在品牌和产品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之下,只要中国品牌强化对海外市场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就一定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