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应小心“低水平投资”陷阱

2024-07-30 93浏览
1个回答

当一种投入只是为了产能、利益的扩张,那么这种投入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失败。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可谓风起云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全国新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规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规划产能超过300万辆。这些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

5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85批)的车辆新产品公示信息,共有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入选。这则公告意味着,上述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已经可以生产和销售,不过要获得补贴,还需再获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准入。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阶段,目的就是为控制、消耗以及淘汰落后的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就此而言,中国新能源(11.74 +1.29%,买入)核心技术层面存在欠缺。在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时,企业**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快速地用产品来占领市场,在技术的投入方面就再次陷入了被动状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企业把过多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不是技术提升。

这种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如果企业把过多的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忽略了技术进步,这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超越更多的是产量和市场规模的超越,而非技术上的超越。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到,投资从冷到热,需要一段艰难的预热过程;从热到冷,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投资过热如果听之任之,气泡吹破,得利者*后必然受损,稍有不慎,行业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上,更是由地方政府、企业、资本三方共同发起的新一轮投资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低质重复投资建设,这虽然在短时间内给地方政府带来较高的GDP。但是从现在的行业、投入公司来看,投入的资金大量来自于银行贷款,当经济回落时,有没有技术的保障,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需要正确引导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方向,从产能向技术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长远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