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自信源于技术品质的自我超

2023-10-27 57浏览
1个回答

7、8月都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淡季,受宏观经济以及北上广限购影响,今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尤其惨淡。这种情况下媒体上开始蔓延各种悲观论调,比如“N年内过半自主品牌将消失”,但举例的时候罗列的却是不大可能消失的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即使这个悲观预测真能实现,我认为消失的那一半自主品牌即使市场井喷也依然会消失,真正认真投入研发的自主车企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日渐壮大。从*近上市的这一代自主新车看,无论品质还是技术,都较上一代车型有质的飞跃。很多媒体把这个仅仅当作是对合资公司的追赶,但这更大程度上是自主品牌的自我超越——因为它们都比上一代车型技术更先进、品质更好。反观外资品牌,*近上市的新车基本上是对上一代技术的沿用,合资自主甚至是对上一代车型由外而内的“继承”,外资品牌在躺着数钱,自主品牌则忙着搞研发练内功、搞研发,这是各主流自主品牌仍然有光明未来的信心所在。

去年至今,各主流自主品牌仍在按照既定的速度向市场投入新车,凭借比上一代车型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品质,自主车企的新产品价格也在向上走,这就是品牌塑造的必由之路。反观*近上市的合资公司车型,技术上基本与上一代相同,大多数都停留在外观变化——这体现出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判断:仍然会对低端成熟技术有庞大需求。同样的问题在合资公司的所谓合资自主车型上体现更为明显——保持上一代车型的技术、配置甚至外形设计,靠着比自主品牌更低的价格来谋求市场份额。但市场正在证明,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采取技术同步,合资自主车型不可能取得市场成功——去年至今合资自主的销量已经证明这个判断。我们可以看到,当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国产车技术上已经止步不前,而自主车企则在不断超越“自我”,缩短与外资品牌的技术差距。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车企的每一代新车型都比上一代技术更先进,这是它们终将与外资品牌同台竞技的自信所在。

8月21日,比亚迪的全新车型速锐在北京上市,正是对上述判断的一个例证。涡轮增压+双离合+遥控驾驶等三大卖点使得速锐6.59万~9.99万元的价格令人“怦然心动”。在上市活动中,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不仅试驾了各种配置的速锐,更争先恐后地参与了速锐的“试遥”。有媒体同仁认为遥控功能很好玩,但用处不大。但这个判断恐怕未必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上市第二天就有多位微博网友向我微博咨询购买速锐顶配车型的事情。对此我都很诧异,因为相对而言,1.5Ti的6速手动挡车型无论动力、配置上已经很适合追求性能的车主所需,价格又更便宜,相对而言性价比更高,但多数咨询的网友都坚定地要9.99万元的顶配车型,媒体同仁眼中不够实用的遥控驾驶功能显然诱惑力很大——毕竟,你可以花99万买到高档混合动力车型,但它不具备遥控驾驶功能。

当然,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不只是遥控驾驶,涡轮增压+双离合也具有强大竞争力。对比*近上市的朗逸和朗动,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1.4TSI的朗逸还是装备1.8L的Nu发动机的朗动,从参数上看与比亚迪的1.5TI发动机都有较大差距。至于双离合变速器,目前看只有新福克斯、朗逸的高配车型采用相似技术,韩系车仍然只有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而比亚迪速锐能够提供从5挡手动变速器、6挡手动变速器到双离合变速器等多种选择。而且速锐的发动机和变速器都是比亚迪自己研发生产的,从对产品技术的掌控程度看,显然比亚迪也更有优势。当然,消费者大可质疑比亚迪的TID技术成熟度不够,但从我的试驾体验看,无论是配备6速手动变速器还是双离合变速器,速锐的加速性能、换挡平顺性都非常出色,8.9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并非浪得虚名——是时候去体验自主品牌快速升级的汽车技术了。

如果只有新技术卖点,自主品牌恐怕仍会落下“买得起,修不起”的恶名。但从*近两年的重大车辆品质投诉看,自主品牌鲜有涉及,反而是合资厂商的车主集体维权比较多。无论是比亚迪此前承诺的全车系4年10万公里质保,还是*近发布的IQS10“两年内功能性故障不超过1个”,都相当于给尝试新技术的车主免费投了保险,这是比亚迪所说的“责任”。车主没有担心品质的必要,如果品质有问题,损失*大的也是比亚迪。

除了遥控驾驶、动力总成和品质卖点,速锐的其他配置也武装到了牙齿,外资品牌20万元级别车型所装备的安全和娱乐配置几乎都可以在速锐上找到。比如博世第九代ESP车辆稳态控制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HAC上坡辅助控制系统、HBA液压制动辅助系统、BOS刹车优先系统、TPMS胎压监测系统、EPB电子驻车系统、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右前轮盲区可视系统、彩色显距倒车影像监视系统、智能语音提醒、触屏DVD多媒体导航、5.1声道10扬声器带独立功放汽车影院等等。做电子产品是比亚迪的专长,高电子化配置已经是比亚迪所有车型的共有卖点。

从年初至今,在外资、合资车企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我们熟悉的主流自主车企并没有再打价格战——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无法打价格战的地步,车主也没必要的再观望,自主品牌不可能再降价,反而是买外资品牌的应该再等等,因为它们应该还有降价空间。在不能打价格战的情况下,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变化是意料之中的。一度半壁江山的自主市场份额是以价格战为代价换来的,但市场会自动给技术定价,自主品牌的价值就在于价格之外的那些东西。对比亚迪等自主车企而言,在保持价格稳定的的情况下仍然能吸引消费者,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市场份额才是真实市场份额。期待以速锐为代表的新一代自主准B级家轿能够通过技术和品质的卖点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是理性市场的应有结果,也是市场对认真搞研发的自主品牌的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