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鼓励合资自主就是“劫贫济富”

2023-10-27 133浏览
1个回答

这一周,我们接连迎来两场汽车论坛,天津国际汽车论坛和成都全球汽车论坛。一个是“国际化”的视野,一个是“全球性”的规模,规格都已不满足于中国汽车市场。会议邀请了来自国际和全球的中国相关领导、中国相关专家、中国车企大佬和中国汽车媒体人等等,热烈讨论着中国国内那点汽车事情,虽与“国际”不搭边,但论坛讨论的话题,确是国际化的难题,比如:合资换技术,合资自主换技术等。

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部委、各车企、全体国民都关心的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核心,也是中国汽车摆脱国际汽车品牌束缚、从做大做做强的**出路,当合资不能达到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合资自主依靠陈旧平台无法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时,还是需要长期依靠自身努力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自主车企,它们确是在竞争中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9月1日,在天津泰达汽车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要一视同仁地支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包括国内的合资自主。”让合资自主再次推到了市场前台。

合资自主的“自主创新”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逢会必谈“创新”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或许正验证了越缺什么越喊什么的道理。从当初的“合资换技术”到后来的“合资自主”换技术,都在讲究一个“西学中用”,只是多年过去,外资控制技术,中方负责卖车的格局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就连“合资自主”的始作俑者广汽集团也承认,中方没有有价值的技术与外方交流,外方不可能把他们的技术拱手相让。

近日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大众汽车CEO马丁·文德恩对一汽集团侵犯其专利所有权的事件表示的态度,就很清晰的映照了合资双方的合作底线,外方在华的利益只要受到威胁,我们就将成为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权而面临的**弱势。

合资**是可作,合作的规则就是各取其利,外方需要我们的市场和利润,两方只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奢望德国人、美国人或者日本人给我们“无偿”提供技术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一厢情愿,所以才有了苏部长那句“如果外方愿意无偿提供技术给我们……”,但这只是如果。

贫富分化在加剧

从近日披露的上半年上市车企的利润分布情况来看,国内22家已公布中期财报的整车上市企业营收微增0.9%,净利润略降3%,约三分之二的企业净利润下滑。其中,以上汽、广汽为代表的合资型汽车集团继续大发洋财,上汽集团以107.84亿元净利润占22家上市车企总利润的53%,一汽轿车、比亚迪、江淮等盈利能力明显下滑,净利润同比分别降低了107.6%,94.%和36.9%。车企的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在非上市企业中,华晨中华多年来实现首次盈利达2000万元左右,这一数字虽小,但却引起了业内一度广泛的讨论。因为自主车企赚钱太不容易了。这也就有了长春市政府补贴一汽自主的案例,而更有部分车企如吉利、奇瑞等为了压缩成本开始并网和缩减品牌行动,奇瑞的瑞麒和威麟两大品牌就在近日宣布将进行关闭,回归一个奇瑞。

除了盈利方面受影响外,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下滑,目前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跌破30%。自主品牌继遭遇合资的价格战后,又面临对合资自主的挑战,捉襟见肘以不足以表现自主车企的困境。

投入产出的不公平

合资自主靠着合资公司雄厚的资本支持,采用多半已经淘汰的平台和车型,在新车研发和开发上,成本及其低下。或者说,成立个品牌,换个LOGO,借助合资企业的渠道就可以销售,这可能也是世界上*快捷、*容易的汽车发展道路。

而自主品牌车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到投产,需要全方位的资金投入,让本就盈利困难的自主车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本身盈利能力就比较差,还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据不完全统计,自主车企的研发投入要占在营业收入2%左右的比例,有些车企如奇瑞可能还要更高一些达到5%左右。正是这样投入与产出的不平等,使得合资自主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市场竞争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公平竞争,但合资自主的出现打破了平等竞争的大环境。合资与自主的竞争是在不同市场区间的相对竞争,双方的消费群体就存在很大的区隔,即使在合资价格下探,部分价格交叉区域有竞争,也仅仅是场“局部战争”。但合资自主和自主的竞争,就如同一个“猪圈的两头猪仔”,相同的目标人群,重叠的价格区间,势必要拱个你死我活。而同时,合资自主靠的是依靠平台、成本和合资背景等优势,有着“拼爹”的先天优势,也有着“富二代”的潜质,即使不挣钱,也可以大手大脚的花钱开拓市场,直接对自主品牌阵地进行“侵占”。

自主车企的自我修复期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自主品牌在成长的10多年中,或多或少的在政策上获得了倾斜,但09年以后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逐步消失,让还在“襁褓”中的自主车企更直接的面临激烈的竞争,加上在品牌打造和车型更新换代方面走了些许弯路,一方面在进行自我修复和转型,在这期间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感,也更加谨慎。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体销量和利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正是需要一个安定的市场环境进行修整的阶段。

当然,正是这样困境下的改变,让这样的修复将更有利于自主车企在研发和体系上的进步,并向着标准化的国际汽车品牌迈进。只是这样的时机,却碰上了“合资自主”的搅局,让本来就元气大伤的自主车企来不及缓上一口气。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两次论坛上,领导规划的一片美好,专家信心满满,媒体激烈讨论,而唯有自主车企在进行无声抗议的原因。

还记得去年一汽大众27个月的奖金,也看到今年一汽轿车的巨亏,同在一个集团,同一批领导在指挥,合资与自主就是冰火两重天而短期内无法改变。赶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合资自主”再放出来,**要感谢工信部和发改委,更要感谢所谓“外方愿意无偿把技术送给我们”这样天上的馅饼的事情早点实现。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多迎合下市场,比多规划一些市场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希望这种奢望“合资自主”再换技术的想法,能够早点收场,让这种“劫贫济富”的事情“歇一歇”。